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25小说网 www.255txt.net,最快更新红警之崛起最新章节!

    求书,找书,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,手机阅读更精彩,手机直接访问 m.bqg8.cc

    主战坦克(main battle tank),是具有能对敌军进行积极、正面攻击能力的坦克,机动、火力、防御实现最佳平衡。[1]

    它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力,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,同时又具有中型坦克机动性好的特点,是现代装甲兵的基本装备和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。

    其共同特点是:坦克炮口径大、射程远、射速快、威力大;采用复合装甲、反作用装甲或其他特种装甲,防护能力比其他任何坦克都强;装有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完善的夜视夜瞄设备,可全天候作战;可在核、化学、生物战争条件下使用;发动机功率大;机动能力强,行驶速度快等。主要性能是:越野时速达30—55公里,最大行程300—650公里,最大爬坡度约30度,越壕宽2.7—3.15米,过垂直墙高0.9—1.2米,涉水深1—1.4米,潜水深4—5.5米。

    z35式主战坦克,是中华第一辆坦克,这种研制的新型坦克在全世界上也算是最优秀的。

    具有较强的火力,较好的装甲防护和机动性能,重量较轻,体积较小,结构简单,工作可靠,使用维护比较方便。坦克战斗全重34吨,乘员4人,最大时速50千米,最大行程560千米。主要武器有1门h35式105mm线膛坦克炮,战斗射速4发/分,1挺12.7毫米高射机枪和2挺7.62毫米机枪,配有夜视仪可夜间驾驶 。车体首部和侧面的装甲较厚,炮塔成流线型,具有良好的抗弹能力。

    该坦克由车体和炮塔两部分组成。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,驾驶舱在车体前方左侧,车体中段是战斗舱,其上有炮塔,车体后部为动力-传动舱,发动机横向布置。 炮塔为铸造件,车内有4名乘员,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,便于向前观察;车长位于火炮的左后侧,炮长位置在车长位置的前下方;装填手位置在火炮右侧。

    车内携带炮弹34发,右前方炮弹架内有炮弹20发,左侧甲板固定有2发,右侧甲板固定有4发,炮塔右壁固定有2发,炮塔尾部固定5发,另有1发弹存放在炮尾下方战斗舱的底板上。安全门设在驾驶员座椅后方。

    该坦克采用b2系列v型12缸水冷柴油机,缸径150mm,标定功率382kw(520马力),标定转速2000r/min,在59式中型坦克上 此型号发动机设定最高空转转数 2250±50r/mir,在59式中型坦克上 此型号发动机共振转数为2500r/mir 最佳使用转数1300~1600r/mir,最大扭矩2256±98n?m(230±10kgf?m),最大扭矩时转速为1200~1300r/min,最低稳定转速不小于500r/min。平均燃油消耗率不大于238g/kw?h(175g/马力?h);平均机油消耗率不大于10.9g/kw?h(8g/马力?h)。湿式油底壳。冷却系和润滑系采用管片式水散热器和机油散热器。b2系列发动机是世界上第一台坦克用柴油发动机,但由于性能稳定,制造简单方便,维修 更换 保养方便,改进改型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,在今天仍能发挥其很大的作用。

    该坦克采用固定轴式变速箱,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,并采用多片干式离合器、二级行星式转向机和单对外啮合直齿轮侧减速器。

    行动装置采用扭杆悬挂,每侧有5个钢制负重轮,(为节约训练成本 此车型训练车辆为铁质负重轮)在左、右侧第一和第五负重轮位置上各装1个液压减振器。采用单销式锰钢履带板,每侧91块。(可视训练情况和战时情况增减履带板数量,冰雪地战时,可更换两条钢刺履带板;城市战时,可更换两条挂胶履带板。)

    该坦克采用均质钢装甲,正面100mm,侧面80mm,后面45mm,正面45°斜角,正面最厚处为100x2=200mm厚(与水平面夹角30°时)。[2] 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,炮塔为铸造件。车内装有半自动灭火装置及手提灭火器2个。前倾斜装甲板 上倾斜面 下倾斜面 各装有4块备用履带板。两侧前挡泥板各装有两块备用履带板。车后装有电点火烟幕筒2个。自救圆木1个。

    z35式主战坦克:载员:4人,战斗全重:36吨,车长:6米,车宽:3.2米,车高:2.4米,履带宽度:580毫米,时速:50千米/小时,最大行程:440公里,发动机功率:512马力,主武器:105mm线膛炮,备弹:34发,并列机枪:7.62mm,备弹:3000发,高射机枪:12.7mm,备弹:500发。

    装甲输送车是陆战场上用来运送步兵、武器弹药的战斗车辆,使陆军部队快速推进。它是一种类设有乘载室的轻型装甲车辆。主要用于战场上输送步兵,也可输送物资器材。

    装甲输送车出现的时间与战车约略同期,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,英国推出专门用来运输步兵的马克ix型坦克。由于坦克本身的成本较当时使用的卡车高出许多,有些国家是以加装装甲的汽车权充兼作运输的用途。

    1930年代许多国家开始发展机械化部队,由于全履带车的造价与维护成本依旧居高不下,为了配合战车的运动速度与越野能力,半履带车加上防护装甲之后成为最常见的型态。

    一战后,德国转向发展装甲车。从1934年开始研制一种履带式装甲输送车,战斗全重9.25吨,乘员2人,动力装置为6缸汽油发动机,最大速度55千米/小时,可载运10名士兵。这种装甲输送车在二战中广泛应用。

    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美国的m3半履带车与德国sdkfz 251半履带车是最著名的代表。这些车辆拥有防御小口径武器与弹药破片的侧面装甲,但是欠缺顶部的保护。车体上以携带机枪最为常见。而战争中期以后盟军开始将m4中战车改装成装甲运兵车使用。

    到冷战时期,由于核战阴影的威胁、履带动力装置成本下降加上铝合金的使用,装甲运兵车开始具备封闭式车身,为了与步兵共同作战而演化出步兵战斗车这类重武装车种。

    标有以下三点,首先要尽量借用成熟部件,加强可靠性、维修性、保障性和测试性设计。其次,车体后舱设备的布置与安装应充分考虑“人一机一环”工程技术设计,满足在规定的作战环境中的使用要求。第三,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贯彻国家标准、国军标等相关规定,满足系列化、通用化、标准化的要求。

    装甲输送车总体布置采用国际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标准布置方式,车体内部划分为驾驶室、车长室、载员室、传动室和动力室。驾驶室顶部正前方装有白昼潜望镜,潜望镜上都增加了防霜装置。驾驶员座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。车长室顶部有1个可全向旋转的车长窗口。在车长窗口前面装有1具指挥潜望镜。供车长使用。

    z35式装甲运兵车。

    z35式装甲运兵车的铝合金车体能保护车内人员不受枪弹或弹片的伤害,但火力较弱,仅有1挺装在车长指挥塔上的12.7毫米重机枪,水平射界360°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