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25小说网 www.255txt.net,最快更新呆呆兔文集最新章节!

      我出生的时候就丑,而且一直没漂亮过,所以,至今也就不存在年老色衰一说,最多是年老体衰。相应生辉的是:从来就没有什么才华,也就不曾以才子自居过,没那本钱。但是,最近某网站的某金牌诗人居然说我江郎才尽了。这个词语用在我身上,一点不是贬义词,是大大的褒义词,因为,照某诗人的口气,我是有才的,起码是曾经有才的,只是后来枯竭了而已。

    我当然不能沾沾自喜,深知:自己到底还是无才的。但不论怎样,如这篇文章的文字还是可以随时能凑起来的。这与才华没有多大的关系,没才华也可以做得到。如果说写这等文章也算有才的话,我似乎还是没有才尽的。

    我是一个粗人,粗到“粗通文墨”都不够。粗人,大都来自社会的底层,对社会,对世故的感受也最深切,只要活着,粗浅的看法还是有的。所以,于我应该不存在江郎才尽一说。

    民间文学家李有才,他是光棍一条,生产、生活中饱受欺压,他就随口编出几句顺口溜,什么“眼一挤,嘴一张,好像母猪打哼哼!”也是一套一套的,我相信,他要是活到现在,仍会如此创作着。因为他就生活在民间,写得都是所见所闻所感,只要活着,必然还是有所见所闻所感,李有才板话也会继续脱口而出。他虽没有江郎的才学,但不会有江郎才尽的遭遇。

    换位思考,我倒常常担心诗人们会江郎才尽的。因为“江郎才尽”这个典故就根据诗人的窘境而来的:“南史江淹传尝宿守冶亭,梦一丈夫,自称郭璞谓淹曰:‘吾有笔在卿处多年。可以见还。’淹乃探怀中,得玉色彩笔以授之;尔后为诗,绝无美句,时人谓之才尽。”

    因为诗人的救命稻草是灵感。没灵感,再有才华的诗人也没辙。徐志摩够有才华吧?可是他一九二九年才写了六首诗歌,平均两个月才写出一首;而一九二五年却写了四十四首诗歌,每月几乎写四首。当然,一般的人不能和他相提并论,他就是一生只写了再别康桥,也无愧于杰出的诗人。

    灵感对于诗人来说,无疑于歌唱家的声带,缺了此物则只有干嚎。哪怕读了几火车的书,从南极走到北极,也是徒劳。诗人为了等待传说中的灵感,可谓绞尽脑汁,哪怕“白头搔更短”也在所不惜,就怕盼不来,等不来,只有“浑欲不胜簪”的苦楚了。

    但我上面说的都是手工业时代的诗人,当代的诗人是完全不需要如此的了。他们在意境、隐象等派别的理论指导下,只要把儿童识字卡片随便翻几张过来,组合成莫明其妙的词组,再加以分行就成。让人看不懂,那就是最大的成功,也是他们的高妙之处呢。同时,也是他们的才华、悟性的具体体现呢,不如此,怎能显示出他们的诗歌天赋呢?通过翻牌这种简单的劳动就能写出锦绣的诗篇,想必也是不会再有江郎才尽之困境的了。

    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,诗歌程序也开发出来了,只要输入一个诗歌的名字,一首有模有样的诗歌顷刻就生产出来了。写上自己的名字,版权就到手了。只要愿意,一天“写”他一千首是没问题的,脑细胞绝对不会损失一个。

    诗歌是文学之首,科技也就优先照顾到这个龙头老大。目前为止,还没听说小说、散文等有此程序呢。老大就是老大,不服不行啊!

    如此说来,诗人说我江郎才尽又似乎是有道理的。我这手工制造的陋文,怎么能比得上人家程序化生产的精品呢?

    尽管我等无能之辈,咆哮诗歌在沉沦,但实际上诗歌还是很有市场的:苏非舒以百元一斤的高价卖诗集呢,并且收获颇丰,一小时内卖出二十多斤。看来,诗歌还是大有前途啊!

    我拉里拉杂地说了这多,还语不成句,估计真是江郎才尽了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