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25小说网 www.255txt.net,最快更新月冷嵩山最新章节!

    进京的第五天,逸之、如松和如桦三人,见识了时下从装备和军制堪称国内第一的新建陆军。

    三人随大表哥从京城乘火车出发。在天津下车后,几位身穿新式皂色号衣的军士,早已恭恭敬敬地等候在那里了。一见大表哥诸人,赶忙牵着备好鞍的几匹马迎了上来。众人踏上马镫,沿着一条土路驰马直奔了近半个时辰。穿过一处杂树林子,面前豁然开朗——偌大一片空地,一处高墙,大门外,齐齐整整地排着两列荷枪实弹的士兵。

    众人挺立马头朝里面望去,只见房舍重重、遥无边际。营地绵绵延延,校场一处连一处,皆是用绿树田地间隔。不知究竟有多远、也不知究竟有几层。

    大表哥指着那些营房说:"自甲午淮军溃败之后,营房一直都空置着。大爷任新军督办后,把这方营地重新修葺了一番。从咱们站的这地方开始,一直延伸到海边,都有新军的营地和校场。"

    进了大营,众人下马徒步而行,边走边浏览着两旁校场正在操练的军队。触目之处,皆是号衣整齐,士容精壮,旗帜猎猎,列队井然。士兵一律簇簇新的黑色新式军装,遮阳硬衬的军帽。腰束皮带,麻布裹腿,脚登皮鞋。监操的军官们则是高筒皮靴,腰间佩着六响左轮手枪和腰刀,肩口和袖头上缀着明显的红色官阶标志。一路所过之处,各兵种营队,处处都是号声震天、步声动地,实在令人兴奋鼓舞!

    众人一路观看,一路惊叹:果然精锐之师啊!

    过了几处营队,他们发现:这座新军营中,无论哪个兵种,都有高鼻子、蓝眼睛的洋教官在指挥操练。大表哥对众人说,他曾被大爷派到德国读了几年的书。这些洋教官,是他和公使一起到德国交涉聘请来的。这支新军的编制,全部是按德国的兵种分制。士兵们所配备的枪支,是目下最新式的奥地利蒙利夏步枪。

    督办公署门外,一拉一溜十几个荷枪实弹的兵勇直挺挺地守卫在那里。

    大表哥带着一行人,高首阔步,长驱直入。

    督办大人亲自接见了他们三人。

    逸之满心崇敬地望着面前这位朝廷三品、军界闻名的大员——见他有四十多岁年龄。身穿天蓝彩绣三品文职官员的孔雀补服。个子虽不算高,却是一表堂堂的人才,国字脸上一双大眼炯炯有神。从他四平八稳的坐相上,一眼可看出,那是因为常年行武练气养成的威仪。然而,面对这一群晚辈,他的眼神中却不时流露出安详和慈蔼的笑容。

    如松和如桦哥儿俩,三年前在老家也曾见过这位亲戚的。只是觉着,今日之表舅,无论气度还是威仪,已远非当年那个落魄忧郁的他可比了!

    三人以晚辈之礼拜见之后,依命端坐在大人对面的椅子上。大人先问了众人路上可平安?又问起各自家中父母并老家收成。因已从大表哥那里得知,三人皆是老家进京应选贡生和朝考的读书人,且个个文兼武备。故而,眼神中一直都露着赞赏和喜悦。他一边说着话,一边抚着浓黑的胡须点头道:"嗯!好!好!咱河南登封可是个好地方呵!嗯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!康熙五十三年秋闱,按定额每县中举不足一人;那一科,登封一下子就中了五个,至今传为科甲美谈!朝廷武举,山城也是榜榜有名!嗯,懂不懂啊?嵩山的峻极峰、山皇寨,少林寺和法王寺嗯,都是好地方!将来,我还要再回去看看!"

    当听三人说起,这次进京已决定不再应试,愿为国家强盛、救亡图存弃笔从戎时,舅舅一面点头,一面赞叹道:"嗯,有骨气!有骨气!我这儿正需要恁这些文武双全的秀才哩。嗯,懂不懂?既然尔等意志已定,我收下恁几个啦!下面的事,嗯,记儿,你领着恁几个兄弟,见见恁徐伯伯再说罢!"

    从大人的公署出来,三人心内都很激动:从这会儿起,真的就要开始他们纵马疆场的军旅生涯了么?

    他们原先抱定先从一介普通军卒做起,从学习操练、打枪、放炮开始,然后再凭着自己的本事和实力升迁的决心的。不想,大人竟是这般看重他们!大表哥向他们透露:大爷交待让直接找徐伯伯安置,看样子,这是对他们几个要格外擢用的!徐大人原是翰林院的翰林,大爷自奉旨操练新军后,特别把他给要了过来。下面各营队士兵长官都是各有归属,因而,根本用不着他亲自分派。大爷今天特意让徐大人分派,自然是他特别看重的人!

    大表哥领着三人来到参谋营务处徐大人的署衙。徐大人询问了三人一番话后,将如桦留在他手下的营务处听差。逸之和如松二人,则被派到了督操营务处下属的讲武堂任教官和教习,同时还兼任步兵和炮兵学堂的国语和经史讲习。

    徐大人交待三人,一边教习、办差,一边要抓紧学习各种兵技的实际操作,迅速掌握新式兵法。又格外叮嘱:"虽说你们已是有了功名的读书人,可是对于军武,特别是新军军务,眼下却是一窍不通。派你们到讲武堂和营务处当差,一是可以让你们跟着各级军官和学兵们一起操练,彼此也可尽快熟悉;二是于上、于下都能直接联系,也可乘势尽快了解熟悉一些兵法兵器;再则,做为教官和营务处当值的差官,你们的身份自然已不同于一般的军官和士兵了。这样,一有机会即可随时拔用。虽说按朝廷例制,生员和拔贡放缺,可直接提升为从八品和七品之职,可是这会儿直接就派任官职,一是不合军中章程,二是下面人心不服;三也有督办大人明显拔举亲故之嫌。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了督办的苦心和期望才是。"

    三人连连点头记下。

    徐大人这时叫过一位佐官,令他将三人分别送到任上,并妥当安排住宿及武器配备事宜。

    自到新军营后,逸之等三人不敢有稍微松懈。每日里除了各自的正常公务之外,早起晚睡,勤奋研读最新兵法译书,迅速掌握了射击、列队和各种热兵器的操作。同时,也学会了简单的德语。平素也能和洋教官打打招呼,相互切磋一下西式拳击和少林拳法的优劣,西式击剑和少林剑法的互补等。每逢闲暇,便和众位官长们泡在一起,或是研习兵法兵技,或是争论西式、中式兵法的孰优孰劣。

    果然,这样边教边学、高屋建瓴的方式,自然受益匪浅。三人原就比一般的兵勇悟性敏捷,加上又颇知尊上睦下,为人豁达,很快就在官长和士兵中有了威信。徐大人等几位上司,多次在督办大人面前提及"此生颇堪造就"的话。故而,在讲武堂任教官三四个月,逸之便被呈报拔升为武七品官职,如松和如桦也被提任武八品官职。

    这些日子,京城上自达官、下至百姓,街谈巷议的全是些"变法"、"维新"、"改良"的字眼了。众人都听说,当年那个领着众举子公车上书、轰动京畿的带头人康有为,辗转周折,终于把一份上清帝第六书送达到了光绪皇帝的手中。

    此时的光绪皇帝,正满腔雄心地要做振兴大清的一代明君。这份上书正中下怀,也更增加了他欲变法图强的决心。当即就将上书下发到总理衙门,着令众位大臣们讨论。并谕令:今后,康有为的所有条陈,任何人不得阻隔送达。

    四月下旬,皇上正式发布了明定国是诏,并屡次召见维新派领袖康有为。一时间,变法的呼声呈一日千里之势!改官制、办学堂、兴实业、开矿产诏书一份接着一份地分发到各省督抚和各部。如火如荼的变法声势,迅速铺散到远远近近。一些渴望国家强盛的官员和士子,也无不奔走相告,踊跃支持变法改制。

    远在小站的逸之和如桦二人,也成了变法的热心追随者。维新人士办的一份风靡海内的时务报,他们二人一直都是最忠实的读者,每每都会被那荡气回肠的文章激励得热血沸腾,为其提出的"整吏治、兴学校、育人才、设议院、伸民权"等惊世骇俗的新政主张所鼓舞。他们似乎看到了中国的希望,看到了中国人的希望!在教习士兵国语和经史时,不知不觉中就把一些维新思想向士兵们演说起来。

    如松却有些担心他们两个了。

    他清楚地记得督办大人平时对军官和士兵们的训话,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,军人必须记住两个字:服从!平素,他老人家最反对的就是士兵之间拉帮结社!如今,见两人这般热心政治,只怕他们会犯了大人的忌,于是时不时地提醒二人一番。

    逸之道:"如松!怎么到了新军,你反倒磨灭了少年时代的满腔热血了?"

    如松道:"正是到了军中,我才明白,若想好好地活这个世上,是不能太有个性的!而做为一介军人,更不允许你太有个性!因为,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啊!"

    逸之反驳道:"那也要看服从什么!"

    如松道:"不存在服从什么的问题。军人,本身就是长官所操纵的一门火炮、所驾驶的一艘舰船。"

    逸之道:"可是,我们并不是火炮,也不是舰船。我们是人,是一群有血有肉、有爱有恨的人!如果长官命令你把炮口指向一群孩子和老人,你敢说你还会毫不犹豫地执行这项命令么?"

    "逸之,我不和你辩论这个。做为军人,我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服从,是为了大局。所以,我执行命令时,不该承当和考虑良心和道德这些附加的责任和犹豫。"

    "如松,圣人还有'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'之说呢!古来亦有'将在外,君令有所不受'呢!何来绝对服从之理?就算做了军人,也不能连我们的头脑都一并交给长官啊!"

    如松摇头道:"逸之,你得冷静一下,你没发觉你的血也太热了点么?我是为你担心啊。"

    这年初夏,督办大人派逸之到京城南海会馆送一封信,逸之得以结识了仰慕已久的康、梁两位先生。

    康先生见逸之不仅对变法热情支持,而且在军制练兵方面,颇能提出一些很独到的见解。因他们几个读书人,在军事上纯是门外汉,故而有心和逸之进一步深交。及至后来,见逸之不仅人品忠厚,且也满腔热血时,便开始以知己相待了。凡起草变法上书遇有改革军制的疑义时,总要派人寻了来商讨咨议一番。

    逸之从康先生那里获悉——原来,袁大人是维新派强学会最早的成员之一。甲午败辱时,朝野上下图强思变之心一致甚切。他联合朝中文武大臣文廷式、太原总兵聂士成、两江总督刘坤一、湖广总督张之洞、直隶总督王文韶、恩师李鸿章等发动捐款,支助维新派办报和活动所用。康先生说,早在公车上书时,袁大人就曾不避嫌疑、自告奋勇地代他递达朝廷的一份万言书。虽说"上书"当时未能递达皇上手中,可因朝中官员大多数都传看了这份上书,毕竟还是起到了不小的影响。

    当逸之得知这些内情后,对大人更是打心底里崇敬了!

    如茵自到了京城,每日里除了陪姑姥娘、妗子说说家常话、逛逛园子、跟妗子学学针线之外,还跟姨妈们学会了织毛衣。

    众人只见她每天又说又笑、没心没肺的样子,谁知,她的心内却是藏了一腔无可倾诉的苦情和焦虑呵!

    她无法预知未来会怎样。她不知道,凭着自己一个人,末了能否抗得住吴、刘两家的相逼?到时候,舅舅、舅妈、姑姥娘和大表哥,若都不敢强留自己、不敢为自己做主时,自己果真就只剩下削发为尼和拚上一死这两条路子了么?

    可是,若人生只剩下这两种选择,她是多么的不情愿啊!她是多么渴望活着,渴望热热烈烈地、幸幸福福地活着呵!

    阳春四月,后园子里的海棠花正开得嫣红一片。

    据说,这一大片的海棠林,是道光年间一位在此出家的王妃亲手栽下的。百年风雨过去,渐渐地,法华寺的这处院落和园子,便开始有了海棠院这个美丽动人的名字。

    风和日丽的日子,她搀着妗子、带着丫头,来到园中或是晒太阳、或是折花;或是让妗子坐在太阳下,听她弹琴、说话。她还会讲好多的故事给妗子听,妗子听得都痴迷了!而所有的故事,几乎都带有一些爱情悲剧的意味,妗子每每都会被这些凄美的故事感动得泪流不已

    海棠花盛开的日子,海棠院成了如茵每日留恋最多的地方了。黄昏,午后,月下,清晨一天要过来好几番。

    有时,一夜春风春雨之后,清晨醒来,从卷起的帘帷和窗口吹来了新雨之后湿泥的气息,第一样惦记的就是:后园的海棠林,是否已成"绿肥红瘦?"

    于是,匆匆起来,顾不得梳洗,第一样事便是踩着泥屐,叭吱叭吱地从庭院一直跑向后园,去探问海棠是否依旧?若是见地上径前的落红稀稀零零时,心内便长长地松了一口气。若是见风雨吹落满地残红时,便会站在那里,禁不住泪水潸然,长长地悲悼一番

    如茵自己也说不清楚:为何自小就不知愁为何物且素以琴心剑胆自居的自己,这些日子来,怎么竟成了"才下眉头、又上心头",成了"为赋新词强说愁",成了"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"的一个人儿来?

    海棠的红,是胭脂和凤仙花一般的红。

    它不似石榴那俗气的火红,也不像玫瑰那张扬的鲜艳。

    海棠的红,是那种幽姿逸韵、莹莹欲滴、令人心动的红。一朵一朵地,被淡绿的花萼托着、捧着,花心沾着些金粉似的黄蕊。婀娜地、娇柔地舒展着五瓣的花朵,一簇一簇地躲在浓绿油碧当中,娇羞怯懦地兀自开放,也兀自凋零着,散着一些似有若无的、自然的清馨。

    这处园子很少有人光顾。有时,如茵也会携上丫头,抱着七弦琴,坐在花间的一处小亭子里,兀自拨弹一曲。

    虽说天到春尽红颜褪,可海棠更与别个花儿不同的是:它直开到败谢时分、直到零丁成泥那时,也仍旧不会褪却掉半点的红色。

    这时节,满树满树的海棠花,只要有稍微有些微风吹来,便会把许多的花瓣纷纷拂扬到草地上,拂扬到琴板和衣襟里。一时间,仿如被人打碎的胭脂盒,到处都撒落着这一片一片秾秾的散红。把这凋零的花瓣拾在掌心,放在太阳下细细打量,便会闪烁起迷人的光艳,直仿如被人剪碎的一把把红绫子般,轻薄而透明,温润而无奈。

    于是,如茵的琴声里更有了一缕深深的叹息,有了深深的忧伤和无奈。

    一次,大表哥偶尔散步闯进园子,忽听到表妹竟然弹出这般忧伤的琴韵时,不觉吃了一惊!他不动声色地站在远处的树荫下,听了一阵琴后,便带笑步上亭子:"茵妹子,这可真是奇怪得很!谁能料到,妹妹这般野小子似的一个人,竟也能弹出这等的伤愁之音?莫非,妹子也会有什么难遣的忧思么?"

    如茵听了这话,一下子红了脸!仿佛自己深藏心底的私情被人窥破一般,憋在那儿,竟半晌答不出一言来!

    大表哥原是无意的一句谑笑,却见她竟认真地红了脸时,心下便有些诧异起来。倒也不说透,只是对她说:"妹妹既进了京,天天闷到家里做什么?京城好玩的地方多呢!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去看看么!哥哥愿意随时奉陪!"

    其实,进京的这些日子,大表哥和大表嫂二人,陪着如茵和妗子,倒也把个王府井、天桥、八达岭、大栅栏和戏园子等京城各处热闹和好看的地方,转悠了有一小半之多。这时,大表哥又向她一一说起京城还有哪些好看的地方、哪些好店铺、卖的什么稀罕东西、有什么好吃的点心等等,甚至京城有名的酥糖、烤鸭、酱肘子甚至臭豆腐、酱菜、冰糖葫芦等等,都一样一样地数叨给她听。

    当大表哥问如茵还想逛哪里?说只要妹妹说出来,就是龙潭虎穴,他都可以陪妹妹逛上一趟。如茵忽然心下一动,沉吟了好一会儿才说:"记哥哥,还真有那么一个龙潭虎穴的地方,妹妹一直都想去看看的!只不知,表哥敢不敢带我去走一趟?"

    "只要不是皇上住的紫禁城和老佛爷住的颐和园,什么地方我都敢闯一闯!想到哪里去?只管说罢!"

    "舅舅的新军营!我想看看,小站的新军,到底是怎么练兵打炮的!"

    大表哥赶忙摇头道:"那是什么地方啊?你如何去得?去不得!去不得!"

    "为什么?"

    "你是个男人倒也好办。你一个丫头片子,怎么敢去那地方?你是想让恁舅把我骂死罢!"

    如茵道:"我女扮男装,夹在人堆儿里,跟着你,也不让舅舅看见咱们。只在军营里转一圈儿,立马就回来,还不成嘛?"

    大表哥沉吟了好一会儿:"咳,这事儿可真是有点冒险啊!你若能打扮成小子,夹在众人当中,或许多少也能遮遮眼。不过,军法如山啊!此事万万不敢让恁舅知道!你真想去看看的话,咱试试也中!不过,咱得先打探打探,等哪天恁舅不在营中才行!"

    "嗯!记哥哥!事情成了,我许你一双我亲手做的靴子!怎么样?"

    大表哥"噗哧"一笑:"咳!得了罢我的好妹子!你别让恁哥正走着路,靴子一下子张嘴笑了,我可就出洋相啦!"

    如茵道:"你也别瞧不上眼!哼!哪天你就等着瞧罢!"

    大表哥笑笑,也不跟她争辩。几天后的下午,他来到妗子院里悄悄告诉她:"恁舅明儿去天津总督衙门办事,咱可以乘机到军营去逛一逛。不过,可得快去快回!不然,被人识破,让恁舅得知此事,惑乱军心,不要了我的命才怪呢!"

    第二天上午十点,大表哥按约好的时间过来接如茵时,如茵从厢房自己的屋子,顺抄手游廊一直来到妗子的屋里。进门时,大表哥的一双眼都瞪直了:老天爷!这个表妹!只见她身穿一件湖青的杭绸袍子,下面月白套裤。脚上是白丝绒袜子和抓地虎靴,头上一顶宽檐硬衬凉帽,低低地拉下来,盖住半个脸,压住了鬓发。乍一看,果然十足一位翩翩公子!

    妗子看了也禁不住笑起来:"就是生成个小子,也是个风流俏公子!记儿,你可别领着恁妹子打紫禁城门前过。让公主撞见了,硬给招了附马可怎么好?"

    大表哥和几个丫头听了,皆笑出声来。

    大表哥和娘交待了一声,便带着几个亲兵,出门乘火车先到天津,尔后在天津新军的兵马驿站牵了几匹军马,骑马直奔小站。

    如松乍一见到如茵时,不禁吃了一惊!没想到,堂妹到了京城,还是这般龙潭虎穴都敢闯的性情!如今,竟然连军营也敢闯进来了!舅父若是知道了还了得啊!不知该牵连多少人为她挨骂受罚!这个黄毛丫头,可真是吃了豹子胆啦!

    见了如松,如茵把两件洋纱衬衣和毛衣分别交给大哥,说了会儿闲话。出门时,如茵装做漫不经意地样子问大表哥:"梁逸之梁大哥在哪个兵营?我找他还有点事儿!"

    大表哥心下有些惊异:这个表妹,找梁逸之有什么事?男女大防,有什么事不能通过她堂兄转达?非要亲自一见?虽有些疑惑,却依旧还是带着她走了好远一段路,来到讲武堂逸之的寝室。尔后令亲兵叫讲堂的梁教官过来。

    逸之匆匆地走过来,大老远就看到了站在大表哥身边、扮了男儿相的刘如茵。到了跟前时,一张俊武的脸儿早涨得通红了!

    精明的大表哥,一眼就看出了两人之间的不同寻常来!进了屋,稍叙了两句,借口有事出去一下,把逸之和如茵两人单独留在了屋里。

    "你,怎么跑来了?"逸之望着她,口齿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